第二十八章 一路(2 / 3)

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3180 字 1个月前

江淮的天气,我听说病死的人很多,以至于人心惶惶,动乱不断。」桓思说道:「眼前这些能老实刘麦的已经算是‘良民’」了。再过几年,此类人会越来越多,朝廷就会获利了。曹孟德屯田制虽然残忍,但真的获利颇丰。」

孙察无言以对,因为真的是这么回事。

朝廷大概也没打算获利多少,便是有的地方民屯稳定了,朝廷收到许多粮食,多半也是拿去补贴新安置的百姓,又或者治河、修路之类。

他们更在乎长期收益。即安置在江淮的这些百姓由民屯变成郡县的民户,老实下来了,然后长期提供赋役。简而言之,朝廷在造根基,

「噗噗」岸上传来了清脆的锣声,伴随而来的还有阵阵马蹄声。

两人抬眼望去,只见二十余骑策马而来,领头一人敲完锣后,仿佛用尽全身力气大吼道:「九月九乃重阳佳节,须佩茱萸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。茱萸尔等自寻,蓬饵、菊花酒由郡县遣人送来,

每人都有。若无,定是有人贪墨,可出首告发,朝廷严惩不贷。」

说罢就准备转身离开,许是忽然看到了什么,此人突然前奔数步,挥舞着马鞭,照着正在刘麦的几人就打,一边打,一边骂道:「发髻怎么还没改?叫你不改,老子打死你!」

被打之人痛得连声大呼,乃至不断求饶。

其他人看得一阵骚动,想要上前阻止,却见不远处那二十余骑纷纷出角弓,一下子让他们冷静了下来。

好在领头的那位骑士也没真打算弄死人,连打十鞭后便停住了手,恨恨道:「尔母婢!换我当年那脾气,早把你人头砍下了。重阳前我还会再来,看你改不改。」

骂完后,一声呼哨,带着二十余骑消失在天际边。

田间一阵沉默,然后响起了高亢的胡语一一兴许是在骂人,但桓思、孙察二人听不懂,

但也就是骂骂人,发泄一番而已。骂完后,众人继续刘麦,都不敢耽搁的。

桓思、孙察二人对视了一下。

这就是屯田制啊,方方面面都给你管死了,简单粗暴。

另外,他俩也是这会才想起,原来快到重阳了啊。

佩茱莫、食蓬饵、饮菊花酒都是传统习俗一一所谓蓬饵,就是以泰米、枣、栗等物制成的糕点,俗称「重阳糕」。

眼前这些鲜卑人大抵是不会制重阳糕的,也缺乏原料,所以由朝廷发放。将来的话,兴许会要求他们自己准备。

习俗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去的。无论是之前那顿因为没换发髻而导致的劈头盖脸的马鞭,还是重阳糕点之类,都是风俗的一部分。所谓移风易俗,就在于这些文化上的细节罢了。

二十四日,船只离开合肥,启程北上。

此去一路坦途,两岸风景也让人赏心悦目。尤其是进入豫州境内后,屋舍成片、鸡犬相闻,刚刚收获的农人满脸笑意,各自畅想着来年的生活。

桓、孙二人亦有些感慨。比起当年的铁马金戈,而今的岁月静好似乎更让人沉醉。

******

九月初二,船只在洛阳城东的九曲渎停了下来。

桓思主动付了船资,先等同船的商旅卸完货后,他们才不慌不忙地下了船,然后一路向西,直到抵达一处宅邸为止。

这是梁州刺史孙和在城外的宅院,太仆寺主簿孙雄(孙和长子)接到消息后,出门相迎。

他先看了看货物,然后笑道:「三弟尽会鼓捣这些物事。」

说完,他拿起一块硬皂,仔细看了看后,道:「我闻洛阳有人售卖西域玫瑰露,香气沁人心脾。若制皂时加点香饵,却不知可行否?若行,我家这门槛怕不是要被人踏破。」

桓思一听,对啊!为什么不加点香饵呢?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。

贵就贵一点好了,能用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