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设大章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,生产 6 马力小型柴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代替牛耕
在大章国的工业发展道路上,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划正在董超的心中酝酿。
一日朝堂之上,董超目光坚定,声音洪亮地说道:“诸位爱卿,朕思量许久,如今农耕仍依赖牛力,效率低下。朕决意建设大章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,生产 6 马力小型柴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,以代替牛耕,提高我国农业之生产力。”
大臣们听闻,皆露出惊讶与期待的神色。
一位大臣上前拱手道:“陛下此计甚妙,然此乃全新之业,困难重重,不知陛下可有周全之策?”
董超微微一笑,说道:“朕已深思熟虑。此事虽艰,但只要吾等齐心协力,必能成功。”
说罢,董超立即着手筹备建厂之事。首要任务便是选址,他亲自率领一众官员和技术人员。
厂址确定后,董超召集了国内顶尖的工匠和工程师,共同商讨工厂的设计与规划。
“朕期望此厂不仅要具备高效的生产能力,还要兼顾环保与安全。” 董超向众人阐述着自己的构想。
工匠和工程师们纷纷表示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重托。
然而,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资金的短缺成为了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。
“陛下,建厂所需资金庞大,国库难以承担。” 负责财务的大臣面露难色。
董超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朕准你向民间富商借贷,许以合理之利息,待工厂盈利后逐步偿还。”
于是,财务大臣四处奔走,与富商们协商借贷事宜。在董超的威望和承诺下,部分富商慷慨解囊,资金问题得以暂时缓解。
但紧接着,原材料的供应又出现了问题。由于国内相关产业尚未成熟,许多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需要进口。
“陛下,他国对部分关键材料实行封锁,进口之路困难重重。” 负责采购的官员焦急地禀报。
董超眉头紧皱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速令国内工匠研发替代品,同时加大对原材料产业的扶持。”
在董超的鞭策下,国内的工匠们日夜钻研,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,终于成功研发出了部分替代品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短缺的压力。
与此同时,技术人才的匮乏也逐渐凸显。
“陛下,拖拉机制造涉及诸多复杂技术,国内精通此道者寥寥无几。” 负责技术的官员忧心忡忡。
董超当机立断:“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潜力之人才,送大学堂进行培训学习。”
经过艰苦的努力,工厂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。厂房拔地而起,机器设备陆续安装调试。
“陛下,工厂即将竣工,然生产线上的工人操作尚不熟练,恐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” 负责生产的官员担忧地说道。
董超亲自来到工厂,对工人们鼓励道:“诸位皆是大章国之栋梁,多加练习,定能熟练掌握。”
工人们备受鼓舞,日夜苦练操作技能。
终于,大章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迎来了试生产的时刻。
当第一台 6 马力小型柴油内燃机农用拖拉机缓缓驶下生产线时,全场欢呼雀跃。
“成功了!成功了!” 人们激动地相拥而泣。
但董超并未因此而满足,他亲自试驾了这台拖拉机,仔细检查其性能和质量。
“此拖拉机尚有改进之处,如噪音过大、操控不够灵活。” 董超严肃地指出问题。
技术人员们立即投入到改进工作中,对拖拉机进行了一系列优化。
在正式投入生产后,首批拖拉机迅速运往各地农村。
在南方的一个小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