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朱威穿越之前,大明对外对内都是说带甲之兵百万。
而事实上,这个人数还要再少一些,从一些文献上看,这个数量应该在九十万左右。
明初永乐年间军队曾达280万(含卫所虚额),但万历时期实际可调动的野战兵力仅约10万(如万历朝鲜战争初期出兵规模)。
永乐朝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,就是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出兵漠北之时,史料记载战兵五十万,分四路出击。
到了万历年,只不过二百年,可是军力战力,早已经不能同日而语。
这也是为什么当初一个小小的锦州之围,女真不过三万人马,就让朝廷捉襟见肘,最后让朱威带着七百人入辽。
说到底,还是无兵可用,当时的大明,只有山海关的铁骑能够出动了,白杆军,备倭军和那沐府军,都要维持大明的基本盘,宁夏宣府大同等军镇,都受到鞑靼的威胁,无法援助,京城三大营是京城最后的防线,也不能随意动用。
而久负盛名的辽东铁骑,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损失很大,战斗力已经不在第一批次了,后虽有补充,但是也不复之前盛名了。
想必谁能想不到,刚刚发动过万历朝鲜战争的大明,三十年后竟然连三五万兵马都没有?
朱威一路爬上来,领兵最多不过五万,当初在辽东督军,总兵力也不过十二万,可是能动用的只有五万。
而后新纪年间,卫所改制,兵力又是骤降,新军建立数年,到了共和元年,整个大明能够随意调动的野战部队也不超过五万。
当然了,经过五年的军队建设,如今大明可用之兵虽然不过百万,比万历年间大体多一些,虽说多的不多,但是因为内部平稳,加上将许多地方冗余的卫所合并,用五十万左右的部队,就能够控制全国,剩余的,自然都是机动力量了。
这些军力主要布置在辽东,宣府,朝鲜,蒙明,大漠,陕西,山西,宁夏,哈密等地。
其中又以陕西,山西,宁夏,蒙明为重,这里是朱威的基本盘,也是联系大漠与中原地区的绝佳战略位置。
所以朱威让秦成去这几个地方调兵,这里的兵大都是朱威的老底子做中下级军官,战斗力是没得说的。
朱威派秦成过来调兵,也是有先见之明的,秦成对这里太熟悉了,有那些部队能动,有哪些部队不能动,他是一清二楚。
并且因为秦成的威望,让那些没有被选中的部队也不敢说什么,极大的节省了打嘴仗的时间。
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那就是后勤保障了。
打仗打的是钱,打的也是后勤,要让前线的战士吃饱饭,要让损耗的弹药能够得到及时补充,这就是一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。
三万五千人,再加十万人,看似是人数加了三倍,但是对于后勤而言,可不止这么多,至少也是五倍以上的压力了。
尤其是战场远在千里之外,一路上的损耗都是天文数字了。
现在在哈尔斯汗国,传统后勤保障已经快到极限了。
若是在大明内部,火车一动多少物资都会运到,可是这是国外,打到奥斯曼可有四千多公里的路要走,相当于从北京到福建了,这路程快马都要一月有余,就别说其他的了。
不过对于此事,秦成并不在意,朱威说了,让他找朝廷,六部都说了一个遍,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秦成也能看的出来,这事儿最后应该还是落在朱缶头上,说不定早都有了布局。
……
京城。
一片平和的景象,朱威要出兵奥斯曼的消息已经传来了,与朱威预想到的有很多阻力掣肘不同,朝野上下对此并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。
庞大帝国精密的政务运行机器开始疯狂工作。
三省六部往外下的命令文书比以往多